巴彥浩特巖畫群成為阿拉善盟第103個巖畫群阿拉善盟
近日,記者跟隨阿左旗文物局工作人員前往賀蘭山西麓布古圖嘎查境內的巴彥浩特巖畫群。該巖畫群目前已發(fā)現巖畫200余幅,成為我盟發(fā)現的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平原地巖畫群。這是我盟發(fā)現的第103個巖畫群。
2013年,巴彥浩特巖畫群首次出現在巴彥浩特一名遠足攝影愛好者蘇先生的鏡頭中。2016年年底,盟文物局在接到蘇先生提供的信息后,組織人員進行實地調查登記,并將該巖畫群定名為“巴彥浩特巖畫群”。據盟文物局專業(yè)人員介紹,巴彥浩特巖畫群的發(fā)現使我盟巖畫群增為103個,阿左旗境內巖畫群增至32個。
阿拉善幅員遼闊,眾多游牧民族曾經生活其間,包括斯基泰、月氏、匈奴、鮮卑、突厥、吐蕃、回鶻、黨項、蒙古等。以石、骨、金屬等器具,在巖石上磨、鑿、刻、劃,從而形成難以消失的圖案的巖畫,成為“北方民族的歷史畫卷”,具有重大的歷史文物價值。
阿左旗文物局對巴彥浩特巖畫群進行地毯式的全覆蓋調查,發(fā)現巖畫群總面積約12平方公里,200余幅巖畫散落在曾由洪水沖刷而成的洪積扇平原上。據阿左旗文物局業(yè)務室主任李小偉介紹,從巖畫的制作手法、內容等方面來看,初步判斷該巖畫群刻畫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清代。此外,巴彥浩特巖畫群內容豐富,涵蓋神面像、生殖崇拜、符號、虎、豹、騎者、駱駝、巖羊、盤羊、鷹和其它動物等。造型技法有鑿刻和磨刻,其中磨刻內容居多,多刻在水溝兩側平整且色深的砂質巖石上。
3月以來,阿左旗文物局在對巴彥浩特巖畫點的A、B、C三個區(qū)域進行田野調查的工作過程中,陸續(xù)發(fā)現新的巖畫內容。“在巴彥浩特巖畫點發(fā)現的老虎圖,是阿左旗境內目前發(fā)現的第3處虎形圖案,但這幅為體積最大、圖案最精美的一幅。從它身體上的V字形花紋及整體虎的造型來看,與匈奴時期刻畫的虎形圖案非常相似?!渡衩嫦瘛贰侗泛汀秾︸R圖》等巖畫都是今年的新發(fā)現。”李小偉告訴記者。
從這些巖畫的創(chuàng)作時期上看,《虎》《鹿》造型具有匈奴時期巖畫特點,《對馬圖》則屬于月氏時期的巖畫,還有一些動物圖案具有斯基泰風格的草原游牧部落巖畫特點。“這些巖畫是生活在阿拉善的歷代先民們生產生活的真實寫照,勾勒出了當時這里地域豐饒的畫面,可以說這些巖畫共同描繪出了一本本關于阿拉善歷史的連環(huán)畫。”李小偉介紹說。
由于巴彥浩特巖畫群特殊的地理位置,給巖畫的登記、拍照、GPS定位、視頻采集及編號等調查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阿左旗境內的巖畫群,大多分布于山體或山坡之上,與其他巖畫群相比,巴彥浩特巖畫群的巖畫分布較為分散,所以我們每天的踏查工作要進行得非常仔細,害怕任何一幅巖畫從眼皮下溜走。”李小偉告訴記者。在近一個星期的調查工作中,阿左旗文物局工作人員在巴彥浩特巖畫群又發(fā)現新的巖畫10余幅,巖畫數量和內容仍在不斷增加和豐富。阿左旗文物局局長阿拉塔表示:“巖畫是歷代先民留下來的藝術寶庫。巴彥浩特巖畫群具有典型的新石器時代巖畫制作和北方少數民族地區(qū)巖畫的特點,對于研究曾在賀蘭山西麓生產生活過的人類文化將起到積極的作用。目前,我們工作的重點就是不斷地研究和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
1.內蒙古社區(qū)報遵循行業(yè)規(guī)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qū)報的原創(chuàng)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qū)報",不尊重原創(chuàng)的行為內蒙古社區(qū)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qū)報編輯修改或補充。